甘草泻心汤:上热下寒型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效方
导读:甘草泻心汤出于《伤寒论》, 其辛开苦降、寒热并用、健脾清热化痰、标本兼治, 临床对于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有独特疗效。
甘草泻心汤出自《伤寒论》第158条:“伤寒中风, 医反下之, 其人下利日数十行, 谷不化, 腹中雷鸣, 心下痞硬而满, 干呕心烦不得安, 医见心下痞, 谓病不尽。复下之, 其痞益甚。此非结热, 但以胃中虚, 客气上逆, 故使硬也, 甘草泻心汤主之”。
同时《金匮要略·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》:“蚀于上部则声喝, 甘草泻心汤主之”。方以甘草命名者, 取和缓之意也。
用甘草、大枣之甘, 补中之虚, 缓中之急;半夏之辛, 降逆止呕, 芩连之寒, 泻阳陷之痞热;
干姜之热, 散阴凝之痞寒。缓中降逆, 泻痞除烦, 寒热并用也。
甘草泻心汤寒热并用, 辛开苦降,健脾清热,化痰利湿,对临床上表现为上热下寒型的口腔溃疡有良好疗效。
《金匮要略论注》曰:“药用甘草泻心汤, 谓病虽由湿热毒, 使中气健运, 气自不能逆而在上, 热何能聚而在喉, 故以参甘姜枣壮其中气为主, 芩连清热为臣, 而以半夏降逆为佐也”。
胡希恕先生临床亦常用该方治疗口腔溃疡,包括白塞氏病。
强调甘草泻心汤是治疗口腔溃疡的一个很好的方。
对于上热明显者, 可以加大黄芩、黄连, 或者加入生石膏清上热,对于脾虚明显,甚则便溏、四逆患者,可以加大干姜,或加入白术、茯苓等健脾。
总之,临床治疗口腔溃疡尤其是复发性的口腔溃疡, 对于临床上表现为上热下寒型的,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减可以收到满意疗效,临床上很值得推广与应用。
医案
刘某, 女,45岁。口腔溃疡疼痛2年余, 缠绵不愈。
既往曾服用过阿莫西林、维生素B2等, 及内服清热类中药、外用口腔溃疡膜等治疗,效果不理想,溃疡面渐进性扩大, 疼痛难忍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,说话含糊不清,十分痛苦。
查体:口腔右侧面有绿豆大小溃疡面两个,边缘黏膜红有凸起, 溃疡基地部有一层白色脓苔, 触痛明显。
刻诊:口腔溃疡,口中和,时有咽痛,耳鸣。纳差,大便日一行,便溏,小便可。舌淡苔薄白, 脉细。
处方:甘草泻心汤合赤小豆当归散加炒神曲。
方药:炙甘草12g,黄芩6g,黄连3g,党参10g,干姜10g,清半夏15g,赤小豆15 g,当归10g,炒六神曲10g,七剂,水煎服,1剂/天。
结果:患者服用3剂后疼痛缓解,5剂后疼痛完全消失,7剂后溃疡面基本愈合,续服7剂后溃疡面完全愈合。后随访半年未复发。
按:患者口腔溃疡、咽痛、耳鸣为半表半里阳热的表现,口中和、纳差、大便溏、舌淡为虚寒,上热下寒证。
因此治疗口腔溃疡时而不能泥于清热之法,该案为半表半里虚寒证。
给予甘草泻心汤辛开苦降、健脾清热,
方中黄芩、黄连苦寒泻热,干姜、半夏辛温散开结散其寒,辛开苦降调理中焦脾胃,邪之所凑其气必虚,以炙甘草、大枣、党参甘温益气以补其虚,因纳差脾虚不运,加炒神曲,因疼痛明显,加赤小豆当归散活血止痛,故能应手而愈。
提示:文中处方,仅供临床中医参考,非专业人士,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。
低息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